鈦白粉如何實現良好的分散效果
分散是進行鈦白粉顆粒表面包膜處理的前提,理想的分散是顆粒呈原級粒子分散的狀態,這樣膜才可能包覆在原級顆粒上,否則,由于分散不佳,膜包覆在絮凝團外圍,當絮凝團經受超微粉碎后,膜將是殘缺不全,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分散的過程首先是將前粉碎(雷蒙磨)后的物料(或者是氧化料)加入除鹽水中制成漿料,通過攪拌進行分散,為了提高分散效果,需要加入分散劑。通常情況下,分散的難度TiO2濃度有關,因此,僅從分散角度考慮,降低濃度有益于分散。但是,后道工序的狀況必須予以考慮,當后續工序直接為包膜時,則濃度只要滿足包膜工藝要求即可;當后續工序接濕磨時,則必須充分考慮有利于濕磨的條件。
為了提高研磨效果,宜提高物料的濃度。過去預分散漿液的濃度控制在30%左右,現在已提高至40%,國外還有更高的濃度。在滿足物料流動性能的情況下,提高濃度是有益的。為了確保設備的完全,物料的研磨時間不宜過長,當確實需要時,要采取外置冷卻及串聯等措施。
濕磨的設備通常采用砂磨機,該設備能耗高,投資大,但分散功能顯著,還能改善粒子的形狀,因而在大多數后處理的裝置中均采用這一設備。砂磨機在國內有多家生產廠,產品廣泛用于油漆、涂料行業,但用于鈦白生產的砂磨機還很少,且設備規格相對較小,對于萬噸級的鈦白生產裝置而言,宜采用引進的大型砂磨機。砂磨機有立式和臥式之分,立式為常壓操作,臥式可在一定的壓力下運行。這兩種形式在國外鈦白的生產中均有采用。砂磨機的筒體應該是耐磨金屬材料,也可以是耐磨非金屬材料,考慮到筒體的磨蝕可能產生對產品的污染,應以耐磨非金屬材料為佳。砂磨機的工質有砂或珠,對這些工質的要求是具有耐磨性和具有較高的密度。較合適的砂為渥太華砂,砂粒直徑小于1mm。
砂磨機的研磨效果是選擇砂磨機的基本要求,對于二氧化鈦的半成品(雷蒙后的料或氧化料)粒徑要求小于325目,對于高質量的鈦白產品,經研磨后的粒子較以往重力沉降分級控制的5μm有了較大的提高,要求達到1μm以下,這對僅僅是采用攪拌而言是難以達到的,而對于引進砂磨機而言,則基本都能滿足要求。對于砂磨機的生產能力的標定,由于國內生產廠家的經驗不多,國外運行數據也掌握得較少,再加上與物料的特性以及預分散狀況等因素有關,因此很難一概而論,習慣上一些廠家用停留時間來確定能力,但涉及對物料的濃度以及研磨狀態的好壞等因素,用停留時間來標定就顯得不太科學,取而代之的是研磨注入的能耗,對于臥式砂磨機而言,其研磨能耗(制造廠推薦)約為40kW.h.tTiO2,亦即通過砂磨機的實耗功率除以單位產品的能耗值得到砂磨機的生產能力。對于立式砂磨機,其研磨能耗(制造廠推薦)約為80kW.h/tTiO2。表面看來,臥式和立式砂磨機生產能力相差很大,實際上,砂磨機的生產能力應根據物料特性和研磨要求來確定,必要時,應進行試驗測定。
在砂磨以后,漿料中TiO2的顆粒已得到了較好的分散,這種分散的狀況已能滿足包膜的要求。但是,在砂磨的過程中,砂或球的磨蝕是客觀存在的,甚至有時會出現破碎的可能,當砂或球的粒徑小于一定尺寸時,則會隨著物料流出的砂磨機,這些顆粒沒有顏料性能,混入產品則會對質量產生影響,同時也會影響后續加工設備,甚至可能造成設備的損壞,為此需要將這些雜質顆粒除去。
- 下一個:
- 氧化鋅的影響